——記全國教書育人楷模、旬邑縣馬欄齊心九年制寄宿學校教師 丁海燕
“一天晚上,我哄睡孩子后,突然急促的敲門聲響起,被告知一名學生不見了,來不及等丈夫回來,便將熟睡中的孩子拴在床上,出去找學生。由于當時大多數村民沒有電話,只能挨家挨戶地跑,寒冬夜里,我們跑得一身大汗。最終經過仔細排查,才知道這個女孩到校后又去鄰近的一位親戚家住了……凌晨一點,我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,看到丈夫抱著哭啞嗓子的孩子在地上亂轉,床上、地面一片狼藉……”全國教書育人楷模、旬邑縣馬欄齊心九年制寄宿學校教師丁海燕每每說起這個事情,都幾次哽咽著說不出話來。
在以“學黨史明理增信 鑄師魂崇德力行”為主題的全省2021年優秀教師先進事跡巡回報告會中,丁海燕作為報告團成員,向全省教職工代表分享她36年來扎根貧困山區教育,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深山里的“丁媽媽”。
“受父親的熏陶和影響,兒時的我就十分仰慕教師這一職業。當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,是我多年的夙愿。”丁海燕堅定地說。1986年初春,她所在的金盆村小學缺一名教師,經村里推薦成為一名代課教師,19歲的她實現了少年的夢想。
剛參加工作的她,每天除了教孩子們識字、讀兒歌、念課文、認數字、學算題,課后還與學生搶著抹桌子掃地,一起玩游戲。“有家長跟我說,‘當老師要給孩子們個好心,不要給個好臉!’讓我拿出點‘兇樣’樹立老師的威嚴。”丁海燕回憶說,情不自禁地微笑著,可是我覺得要給孩子更多的愛。
當時學校教學條件差,教師少,一個老師同時帶幾個年級。“三級復式教學的難度很大,而且學生千差萬別、稟賦各異,對于年幼的他們來說,能夠堅持始終如一好學上進并不容易。”丁海燕說,她開始學做識字卡、計數器、風向儀等學具,把課文改編成小短劇、課本劇,教學生一邊唱一邊表演,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濃,開始喜歡上了這位“丁媽媽”。
正當她躊躇滿志,干勁十足之時,母親因病離世。舅舅知道她家生活艱辛,勸她回河南老家找更好的工作。“我心里明白,舅舅說的不是沒有道理,可我怎么能放得下這些孩子呢?我決定堅持自己的選擇。”丁海燕樸實的話語卻蘊含著十足的韌勁兒。
為了工作,她把剛過百天的孩子送到嫂子家,一放就是三、四年。“有時嫂子家農活忙了,就把孩子接回來,上課我怕她從床上掉下來,就用布條把她拴在床角,好多次下課歸來,孩子哭得眼睛紅腫,鼻涕滿胸,還有幾次布條纏住脖子……”說著,丁海燕眼淚簌簌地流,“我真嚇壞了,被哥哥嫂子知道后,寧愿把孩子留給鄰居,也不讓我帶。”
2008年汶川大地震,一天晚上,余震忽然再次發生,她組織學生迅速撤離到安全地帶后,猛然想起自己不滿半歲的孩子還睡在房中,一下子回過神來,想跑著去抱孩子,卻發現兩腿酸軟,怎么也抬不起來……
“我的孩子經常說我‘只愛哥哥姐姐,就是不愛她。’丈夫有時埋怨我工作忙,顧不上管女兒?墒,這么多寄宿學生,無論他們是因生活費不足吃不飽飯,還是學習上有什么困難,我只要發現了,就把一切都忘了。”丁海燕說。
有一年,班里轉來一名特殊兒童,丁海燕就用“媽媽”的口吻與他交流,將女兒新買的茶杯作為獎品送給他,把新買的襪子給他。一次學校訂校服,其他孩子都很興奮,唯獨他面無喜色、一言不發。丁海燕明白孩子的心思,走近他,低聲說:“安心學習,你的校服我來買。”可學校知道她也困難就把錢退了回來,由學校出資為孩子購買校服。
說起孩子們的故事,丁海燕可以滔滔不絕地講上幾天幾夜。其實,曾有多次機會她可以走出大山,到環境更好的城市學校任教,但是她都毫不猶豫地拒絕了。就這樣,從金盆村小學到馬欄齊心九年制寄宿學校,從破舊的磚瓦房到如今寬敞明亮硬件設施齊全的新校區……這個選擇陪伴著她走過了36年。
“守望一方土,成就一個夢。每當我看到一撥一撥的孩子們健康成長,飛向更廣闊的天地,我由衷地感受到身為人師是最幸福的!”
本報記者 牟影影
責任編輯:胡睿琳
關注公眾號,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