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,判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標準正在悄然生變為成熟、優質企業發放貸款不算本事,為從未獲得過貸款的“首貸戶”小微企業擔當“伯樂”、做到“慧眼識珠”才算真本事。為此,今年以來,已有多部門要求強化“首貸戶”服務,那么小微企業沒能借到第一筆錢的原因是什么?針對“首貸戶”的金融服務還缺什么?應從何處破題?
小微企業期待“伯樂”
“只愿錦上添花,難以雪中送炭。”談及金融服務小企業,人們總習慣用此句話來概括。這背后折射出“小微企業期待更多伯樂”的重要訴求。
筆者調研發現,小微企業尚未獲得銀行貸款的原因通常有兩個,一是不需要貸款,二是需要卻貸不到款。
哪類企業更傾向于從銀行借錢?答案是勞動密集型企業。多位商業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,從實踐看,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變動成本較大,經營杠桿低,財務杠桿高,企業籌資主要靠債務資金,更需要“從銀行借錢”;相比之下,資本密集型企業的固定資產比重大,經營杠桿高,財務杠桿低,企業籌資主要靠權益資本而非信貸資金。
排除不需要貸款的企業后,為何有些企業需要貸款卻借不到?核心問題是銀企信息不對稱。一方面,金融機構讀不懂企業,尤其是初創期企業,難以判斷其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,所以“不敢貸”;另一方面,有些企業主只顧“埋頭苦干”,不熟悉甚至不知道相關的金融優惠政策。
在浙江省湖州市,沈建華就是在工商注冊登記時,經銀行工作人員介紹,才知道國家已經出臺了這么多扶持企業政策,尤其是針對首貸戶有優惠政策。沈建華說,恰好公司剛成立需要擴充隊伍、增添設備,資金也存在缺口,經過銀行綜合測評,最終獲得了首筆1 0 0 萬元貸款。
如何借到“第一筆錢”
像沈建華這樣需要借到“第一筆錢”的企業主還有很多。為了更有針對性地解決企業“首貸獲得難”問題,北京市、浙江省已率先做出了有益探索。
在北京市西三環南路1 號,坐落著全國首家“首貸服務中心”北京市首貸服務中心,它由北京銀保監局、北京市政務局在2 0 2 0 年4 月聯合成立。筆者在這里看到,當企業主前來咨詢時,首先,中心的前臺人員會向企業主介紹目前已入駐的可選銀行,以及每家銀行提供的融資產品;然后,企業主可以根據自己的企業類型、成立年限、擔保方式、貸款期限、貸款金額等特征,從“產品菜單”中篩選出符合自己情況的,再進一步與該銀行的工作人員溝通。
如果溝通未果,企業可以將自己的融資需求發送在平臺上,由其他銀行來“搶單”,若有多家銀行表示愿接洽,企業主則可以在首貸中心里與銀行進行對接。
在浙江,一場覆蓋6 0 萬家企業的線下對接活動正在開展。浙江銀保監局相關負責人說:“通過摸排發現,有新融資需求且同意上門對接的企業共6 .1 萬戶,最終達成融資意向3 .4 萬戶,占有融資需求企業的5 5 .5 % ,其中首貸戶1 .4 萬戶,首貸金額1 3 0 0 .3 億元。”
“數據開放共享”是關鍵
雖然各地的探索初見成效,但小微企業“首貸難”的核心梗阻仍存,這便是“信息不對稱”“信息難獲取”問題。
“相對于大中型企業,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弱、信息透明度較低,首貸企業更是缺乏歷史信用數據信息,這使得銀行較難判斷該企業的信用風險。”中國工商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總經理田哲說。
除了歷史信息缺乏,首貸企業的信用、經營信息也較難獲取。調研發現,盡管目前稅務、海關等數據已逐步向銀行業開放,但各家銀行獲得外部數據的渠道依然有限。為此,多家銀行呼吁進一步開放共享政務、公共、交易行為等數據,以更好地強化對“首貸戶”的融資支持。
此外,支付類數據、政務類數據等“替代性數據”也迫切需要被進一步挖掘。各家銀行要不斷加大科技投入,針對“首貸戶”開發專屬的風險評估模型,全面提升對“首貸戶”的對接效率、風險評估的精準度。拓展數據合作,其最終目的是加速融資產品創新,針對每家首貸企業不同的融資痛點,實現“私人訂制”。
□郭子源
責任編輯:寧黛艷
關注公眾號,隨時閱讀陜西工人報